拉卡拉 POS 机跳码的监管趋势
在金融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,支付行业作为连接商家与消费者的关键桥梁,其规范性和透明度备受瞩目。其中,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“拉卡拉”)近期因POS机“跳码”事件而引发的广泛关注,成为探讨支付行业监管趋势的一个典型案例。
所谓“跳码”,是指支付机构利用系统技术变造手段,在收单业务中将原本应按照标准费率结算的商户交易,改为使用优惠类费率上报至清算网络。这一行为不仅违反了国家发改委和央行于2016年发布的《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》(即“96费改”)中的费率规定,也损害了发卡行和清算机构的合法利益。拉卡拉在2023年4月18日发布的公告中,自曝其收单业务中存在“跳码”行为,并表示已将涉及资金退还至待处理账户。这一举动不仅触动了市场的敏感神经,也引发了监管机构对支付行业乱象的进一步审视。
回顾“跳码”行为的起源,其根源在于“96费改”政策实施后,标准类商户和优惠类商户交易费率之间存在的差异。在费率调整前,发卡行、收卡机构和第三方机构对刷卡服务费按照7:2:1的比例分配,费率区间包括2%、1.25%、0.78%、0.38%及0等。而“96费改”后,费率简化为标准类(一般为0.6%)、优惠类(一般在0.38%0.48%之间)和减免类(0%)。这一变化旨在减轻中小商户的负担,但支付机构因利润减少而纷纷寻找变通之法,“跳码”现象应运而生。支付机构通过技术手段降低交易费率,以此赚取差价,从而损害了发卡行和收单机构的利益。
拉卡拉的“跳码”事件并非孤例,支付行业资深人士指出,近年来尽管监管力度不断加强,但“跳码”行为依然屡禁不止。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支付行业监管中存在的漏洞,以及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监管的复杂性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支付机构利用系统漏洞和技术手段进行套利的行为日益隐蔽,给监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。此外,支付机构与商户之间的合作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,部分商户在享受优惠费率的同时,可能也参与到了“跳码”行为中,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混乱。
针对这一现状,监管机构正不断加强支付行业的监管力度,以遏制“跳码”等违规行为的发生。一方面,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明确支付机构的法律责任和义务,提高违法成本;另一方面,加强对支付机构的日常监管和检查,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。此外,监管机构还积极推广先进的监管技术和手段,如利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支付交易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,提高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。
从支付机构自身来看,也需要转变盈利模式,摆脱对“套利”行为的依赖。拉卡拉在“跳码”事件后,不仅面临监管机构的处罚和市场的质疑,也暴露了其盈利模式的脆弱性。因此,支付机构需要积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,如通过提供更加优质的增值服务来增加收入来源,而不是依靠“跳码”等违规行为来获取利润。
总结而言,拉卡拉POS机“跳码”事件不仅揭示了支付行业存在的乱象和监管漏洞,也促使监管机构加强了对支付行业的监管力度。未来,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,监管机构将更加注重对支付机构的日常监管和检查,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手段,提高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。同时,支付机构也需要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,转变盈利模式,加强合规管理,以赢得市场的信任和认可。只有这样,支付行业才能实现健康、有序的发展。